华联大讲堂第四讲——自然养生,恬淡养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6-29

    6月27日上午9点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华联发展集团以及浙江省社科联主办,今日早报独家协办的“华联大讲堂”第四讲,在浙江图书馆二楼多功能厅举行,此次讲演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王阶教授为杭州市民讲了一堂有关养生的讲座。

    在这场题为“适宜养生 科学养生 快乐养生”讲座中,王教授首先从全民盲目追求养生以及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误导大家养生等问题切入,告诉大家,养生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而不能盲信偏信。

    其次,王教授就“自然养生”、“恬淡养心”、“合理进补”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如何做到适宜、科学以及快乐养生的哲学。

    在为大家宣讲过程中,一些网友也向王教授提出如何进补、如何饮食调理等问题,王教授均做了详细解答。

    这次讲座吸引了500多位读者前来听讲。一位姓章的大伯今年80岁高龄,他在老伴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了讲座现场。他说:“我退休近20年了,身体渐渐出现了毛病,听说每天喝枸杞子茶可以养生,但我不知道枸杞子究竟有什么功效。听了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明白了枸杞子养生的内在药理,感到很有收获,希望这样的专家养生讲座能多多举办。”

 

    四季养生,顺其自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养生。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万物苏醒,天地一派生机勃勃。人体阳气也应该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应该心胸开阔,情绪乐观,踏青问柳,愉悦情志;春天注意防寒,春捂秋冻,防止流感、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饮食上,“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多食甘温发散之品,如葱、枣等。另外,春天还是痼疾复发的季节,老年体弱或者有慢性疾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夏天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是一年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容易发泄,新陈代谢旺盛的季节。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夏季应当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最容易感受风寒湿邪,引起手足麻木、面瘫等;饮食上,“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少吃苦味食物;防止疰夏症,脾胃功能呆滞。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规律,许多阴寒内盛性质的疾病可以选择在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即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时间冬病夏治,比如老年人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腹泻、腰痛、肢体疼痛等。可以用敷贴疗法、隔姜灸等。

    秋季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初秋盛夏余热未消,天气干燥,容易伤阴,出现皮肤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饮食上应滋阴润肺,“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多食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银耳、杏仁、川贝、胖大海等;起居上早睡早起。

    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一切处于冬眠闭藏状态,养精蓄锐以待来年。冬季应当早睡晚起,必待阳光,固守元阳;饮食上,“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偏于阳虚,可用羊肉,偏于阴虚,可用鳖甲、木耳、连皮猪蹄;根据“冬至一阳生”的观点,冬令进补,选择食补、药补或者药酒,气虚明显的用人参,阳虚四肢厥逆的可用鹿茸、鹿角胶、金匮肾气丸,气血不足的可用十全大补丸、归脾丸等。

    过劳伤人,过逸也伤人

    王教授认为养生要劳逸适度。中医认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一旦劳逸过度则内伤脏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例如,大家都说走路好就多走走,大家都说锻炼好就多爬山,但这几年骨科医生就发现老年人骨关节损伤的很多,可能和运动过度、过劳伤人有关。

    过劳伤人,过逸也伤人。有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不好,睡眠多于9小时也不好,还是要适度,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能做到中医里经常讲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时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可以无处不在,洗漱、叩齿、面部按摩、梳头等都是在保健养生。甚至女孩子早上起来的整个化妆过程,如果做得好,也会是一个很好养生习惯。

    畅达经络,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益寿延年,如果能够动静结合是最好。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散步都是很好的运动养生方法。华佗弟子吴普坚持练习五禽戏,活到90多岁,而且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值得一提的还有气功保健方法。气功包括古代的导引、吐纳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范畴。气功是通过调节姿势,锻炼呼吸,松弛身心,控制意识,有节律的运动肢体,使身心融为一体以达到锻炼目的。气功可以防病治病、益智延寿、陶冶情操,是医疗保健方法之一。

    不良情绪,引发重病

    情志是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在《黄帝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比如一旦发火就出现头痛头胀眼花等症状,这就是“怒则气上”。曾国藩著名的“八本”思想就有养生精神,如“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强调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当人精神愉悦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人体会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头脑敏锐,精力充沛。精神因素对心脑血管影响较明显。愤怒、焦虑、恐惧会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加重心绞痛,诱发脑血管痉挛。不良的情绪刺激还会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频尿急,神经衰弱等。不良的情绪还是有效的“促癌剂”。有人得了肿瘤,他们就发现在半年前,一年前或者几年前就有一段情绪非常不好的时期,这种不良的情绪非常不好,会导致很多重大疾病的发生。

    恬淡养心,延年益寿

    “养生首重养心”,养心是指修身养性,是指精神情志的调养与道德修养。《淮南子》认为,“静漠恬淡,所以养性也”,主张淡泊无为,涵养人的自然本性。养心包括养性、延命、长寿三个层面。

    古人养生不单从物质层面进行考虑,儒、释、道三家学问也都非常重视修身养性,重视心身双修、性命双修。儒家认为养心、修心、育心在修齐治平中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养心呢?《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

    古人还认为养性可以延命,延命可以长寿。孔子就明确指出过,“大德必得大寿”(《中庸》),“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壅也》);道家也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庄子·天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克己复礼”凡此种种都是一种蓄积、吸收、增加能量的过程,古人认为这样能改变命运,能延年益寿。

    合理进补,三因制宜

    很多人问养生的药方该怎么开,吃什么补药好,该怎么来补呢?在补益原则里面,第一条是虚则补之。虚才需要补,很多人吃补药反而吃坏了,这就得不偿失了。建议最好找医生根据你的个人情况来吃补药。第二条是适可而止。吃补药,如果你感觉比较好,也只是每年吃一点就可以了,尤其人年龄大了,不可吃太多。第三是“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其次是补益禁忌。实证禁补,如果现在正在发高烧就不要吃补药;虚实夹杂证慎重补益,虚的时候需要补益,但是又夹杂实证就又不能补,这也是许多人虚不受补的原因,治疗上需要既补其虚,又泻其实。实证误补之后往往会有较为典型的症状出现,例如,口干、口苦、神昏嗜睡、面赤、皮肤疖疮、胃胀、腹胀、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大等等。

    互动环节

    问题一:我从小体质不是很好,眼看就快奔三了,现在养生算不算迟?

    王阶:我认为养生没有时间限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当然如果你要是从小开始做,收效会更快,从小体质不好说明你的先天不足,比如出生时是否足月以及与父母的体质也有很大关系,但这些通过后天的调养,体质是可以得到改善的。30岁左右可能是补养比较关键的时期,这时候收效还是相对快的,我建议你去找好的中医,最好是老中医,让他根据你的体质特征制定一整套详细的调养方案,经过一段时间,你会看到效果的。

    问题二:蔬菜到底能不能生吃?是否加热以后的蔬菜营养就被破坏了?

    王阶: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典型性,在几十年前,大家对吃生东西还是比较忌讳的,近年来生吃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是人的体质变化了,热量增加了,吃了生的食物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人类发明火就是把食物从生的变成熟,而且也不是每个人吃生食都适应的,因为生吃蔬菜对人的肠胃还是有刺激的,我想这里面要明确三点,第一,如果你的身体很好、热量很足,能够承受对生鲜蔬菜的消化,那就没有问题。第二,如果你的脾胃比较弱,经常会拉肚子的,或者吃下生的食物会感觉不适,那我就建议你不要吃生蔬菜了。第三,如果你的体质很凉,而且年龄也比较大了,我建议就要少吃生蔬菜,而且要少喝冷饮。至于蔬菜到底是生吃好还是熟吃好,我想这个主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以及脾胃状况来定,我个人不反对你搭配吃一些生的蔬菜,但是大部分蔬菜还是煮熟了吃比较安全。

  

    嘉宾简介: 王阶,1956年出生,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西医结合组召集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养生康复分会副会长等。

    王阶教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方证对应理论与实践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多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四名),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三等奖2项。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名医经方实践录》等医学书籍10余部。